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招聘

【AT专栏】始于“砼”趣,融入风景——荣成市少年宫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6日 [返回列表]

【AT导读】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2022年1月刊,以“风景中的‘砼’趣”为主题,聚焦中国院崔愷院士团队作品——荣成市少年宫,回顾项目自理念生成、建筑设计到现场施工的全过程,并着重从建筑设计、照明设计、景观设计三个维度呈现各专业在项目中的思考和实践。


荣成市少年宫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429_2

▲鸟瞰-融入风景的童趣地景 ©李季


推荐人: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技艺”之于建筑,始终是建筑学讨论的重要话题。但绝非从字面意义理解的“技艺”,在当代的建筑创作及每个建筑师的不同实践作品中,“技艺”包含着越来越广泛与深刻的含义。正如本期报道的由崔愷院士团队设计的“荣成市少年宫”——一个始于“童趣”、终于“砼趣”的独特建筑,亦或一种海滨城市中的独特风景。


在这个独特建筑或人造风景中,所显现出的均是对自然、环境、人、城市的回应。“技艺”首先是源于对海边山体、丘陵中礁石及其孔洞抽象化感知的清水混凝土斜面、曲拱相贯的空间营造,既是混凝土拱券结构的恰当性能表现,也是可闻导风啸声、可观湖海、可遇野花小径的童趣空间。“技艺”也是建筑师与工程师融合了拱、穹或壳、片拱、水滴柱、框架结构,以及双层模板技术、参数化施工、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分期浇筑控制品质等高水平施工技术的高超建构。“技艺”更是以孩童之心营造海浪击石如钟、水底投影如灯的场所空间,当然穿越其中的风、光、声也是超越感知之上的科学性自然营造,真正在等待青少年去理解和探索。荣成市少年宫是崔总一贯秉持的“本土设计”理念的又一次创新之作,鼓舞着我们每一位建筑师。


始于“砼”趣,融入风景

——荣成市少年宫

文/ 康凯、张一楠、王东宁、冯君

01

建筑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448_2

▲夕阳下的大地景观 ©李季


项目位于荣成市滨海新区,一边是海,海边是茂密的黑松林;一边是湖,当时正值花季,成片的樱花在湖边盛开,因此得名樱花湖。项目用地位于海湖之间的开阔地带,风景资源得天独厚。面对这块背湖面海的场地,创造一处可以给孩童带来惊喜,并融于自然的大地景观似乎是题中应有之意。

1.1 功能组织——融入风景的童趣地景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05_2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1)融入

我们的设计开始于不同的空间体验在竖向高度的“离析”。首层地面是一个可供市民随意行走的城市开放空间,图书馆、剧场、科技馆、培训中心和游泳馆五个功能组团有机离散地分布在这个自由平面内。功能之间形成了连续且相互交织的室外通道,走进通道,拱壁包裹空间,可闻导风、啸声;穿出通道,又与草地、鲜花、松林不期而遇。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453_2

▲总平面图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悬浮于首层开放空间之上的是从湖边到海边缓缓升起的绿坡,巨大的景观屋面既放大了樱花湖公园的景观尺度,也丰富了市民的步行体验。受采石场地貌的启发,我们将不同形态的圆坑嵌入绿坡底部,形成尺度各异的城市公共空间。微微向内倾斜的曲墙由地面缓缓升起,围合形成了圆形的入口广场,墙上嵌入的拱洞,有的是汇集至此的室外通道,有的是落地的观景大窗,有的则成为进入不同功能组团的入口。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554_2
▲主入口通道 ©李季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600_2
▲室外通道 ©李季


长圆形的深坑或是密植松林的景观庭院,或嵌入一池碧水形成室外的戏水乐园。大小形态不同的圆坑嵌入绿坡,形成了可以采光通风的庭院和天井。更小的天窗则自由散落在坡上,宛若一个个晶莹的明珠。屋面之上,景观草木丛生,木质栈道串联,蜿蜒迂回的路径在顶部放大形成平台,吸引游人在此驻足,一览海湖全景。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30_2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21_2

▲室外通道 ©李季


空间肌理与生态野趣相互交融,不同路径交织叠加,进而构成了丰富立体的场所。鉴于特殊建造空间的需要,我们选择清水混凝土这种古老的建造技艺对内外空间塑形,使其以一种抽象的几何形态和自由的组合方式由内至外地呈现,最终融入风景。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27_2
▲首平面图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2)造景

童趣来自于对事物好奇有趣的体验,具有短暂性和不可复制性,是儿童对外界环境模糊不确定的探索体验。所谓少年宫,除了提供预设的各种常规活动场所以外,更要以人工建造的手段给孩子们营造一种贴近自然的景儿。就像离家几十年的贝聿铭先生,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总是在叔叔家的狮子林和兄弟姐妹嬉戏玩耍,小小的园子似迷宫般没有边界,充满各种探索的可能。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30_2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33_2

▲入口广场 ©李季


(3)公共大厅——洞穴地景

首层拱壳包裹腔体,顶层拱肋层层错叠,两层空间上下叠加并相互连通,形成了由实到虚的连续空间体验。不同方向的界面皆以清水混凝土极简的形态和温润的色彩互为延展,各功能之间也以此保持着具有立体感的联系,人们既可以从不同方向进入首层大厅,亦可以穿过不同位置的洞口登上屋顶花园。为了在保持纯粹空间形态的同时又通过细节体现童趣,我们结合问询台在首层中央立起一座纯白色的“海螺”形态雕塑;在顶层大厅朝向大海的一侧,有意让室外通道的椭球形态在大厅里突出楼面,并将突出的部分做成一个刚刚浮出海面的潜艇装置,潜艇表面铺满柔软的材料,孩子们可以随意攀爬翻滚,尽情玩耍。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37_2

▲犹如地景大洞穴的公共大厅 ©张广源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40_2

▲首层公共大厅 ©张广源


(4)图书馆——朝升煦景

我们将层板随屋顶坡度逐层后退,形成开放式的阅览平台,并将光井贯穿层板均匀布置在空间中部,又在光井之间的区域两侧嵌入拱形大窗,空间视线通透且照度均匀。书桌是可拆分的标准单元,亦或组成形态各异的造型,亦或散落,环抱庭院和大窗。半高的书架以庭院为圆心向空间中放射,既不遮光也不挡景。柔软的造型靠垫在阅览空间中围合成地形,并用暖绿色的织物饰面包覆,形成了孩子们阅读时可坐、可躺的绿岛。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43_2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47_2

▲图书馆内景 ©李季


(5)培训中心——孩童趣景

面向6~15岁青少年儿童的多个学习教室以中庭为中心环绕布置。膜材半透明体飘浮在屋顶,既可遮风挡雨也可采光通风。中庭用布满孔洞的红色清水混凝土薄壁包裹,形同一个巨大的珊瑚。两部弧形楼梯从孔洞穿出又从上层孔洞贯入,在空中交错穿越,使中庭成为神秘感、游戏性、互动性俱佳的空间。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50_2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53_2

▲培训中心中庭 ©李季


(6)游泳馆——海底幻景

我们用一面通透的拱形大窗分隔游泳区与门厅,从室外即可俯瞰泳池全景。五个清水混凝土柱矗立在游泳馆正中,宛若缓缓撑开的大伞,比赛池、训练池和脚丫形嬉水池散布在柱间。为了强化海洋主题,我们将顶棚用涂料喷成不同饱和度的蓝色,并在顶棚悬吊起自由组合的白色膜材圆盘。落在戏水池中心的布满孔洞的水滴形结构缓缓从屋顶垂下,阳光在孔洞中时隐时现,将斑斓的光点投射在水面,这在孩子们眼中又会是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56_2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759_2

▲游泳馆 ©李季


1.2 结构和细部设计——从复杂中找逻辑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02_2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少年宫项目内部多为复杂的异形曲面空间,异形构件的形态、洞口的布置都与结构体系、内部功能、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在深化设计阶段,局部的调整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需要建立清晰的形体设计逻辑,利用快速迭代的建模方法来应对种种混沌而复杂的关系,省去不断重建模型的烦恼。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06_2
▲异形清水混凝土构件索引图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1)整合

设计概念是逐渐隆起的大地景观,然而与大地相接的形体实现起来却并不轻松,既要兼顾用地边界限制,又要保证内部功能空间的舒适尺度,屋面排水组织和易于上人的坡度同时也要纳入整体规划。设计的逻辑是将整体坡面拆分为几个折面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排水方向,从而缓解整坡排水的压力,有效降低排水速度,利于坡屋面固土。同时,通过调整不同特征点参数对折面组合的屋面系统进行动态控制,对折面坡度和下部空间高度进行数据监控和综合研判,以保证绿坡的自然接地效果、下部空间的适宜高度和屋面步行的舒适性。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09_2

▲立面图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2)拟合

屋面下部异形空间相互穿插交错,构件亦彼此关联影响,每一个构件都是根据与构件相关的边界形态相互拟合而产生的。比如游泳馆的伞形构件,其形体效果呈逐渐撑开的伞状,形体从与斜面的顺滑衔接自然过渡到与地面垂直相交。我们利用参数化设计软件,首先通过与屋面相切的向量和与地面垂直的向量拟合出形体的母线,从而生成连接屋面与地面的伞形柱形态。建立这一模型生成逻辑后,伞形柱形态可以跟随屋面坡度和母线的调整联动更新形体。嬉水池中部的多孔水滴柱亦延续此形体设计逻辑拟合生成,但又存在差异。


300mm厚的混凝土薄壁表面布满采光的孔洞,同时水滴柱作为主要结构承重构件又位于几个方向屋面梁体的交点,如何做到既不影响结构受力,又能在表面开出丰富且自然的孔洞是实现透光水滴概念的关键。在其生成过程中,我们遵循结构拓扑减材优化的逻辑,根据形体上大下小的特点开洞,洞口尺寸和位置均采用系列参数进行控制,通过迭代调整获得相对最优的布置状态,既满足了竖向力传导的顺畅和足够的环向整体性连接,同时又实现了灵动的视觉效果。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13_2

▲游泳馆水滴柱墙身大样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3)叠合

建筑三层拱形肋柱的优化设计,也有着异曲同工的内在逻辑。首层十字交叉拱体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空间,拱形空间两层通高,并且拱壳的受力特点要求表面不能有点状竖向构件直接传力,如何在这个拱形空间上部形成一个无支撑的空间随即成为建筑师和结构师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将柱梁一体的清水混凝土肋柱系统叠合在下部拱形空间之上,拱形肋柱层层错叠,形成了连续的大跨度拱形空间,同时肋柱的二次曲线形态又产生了梁下加腋的结构作用,充分缓解了跨度和屋面覆土荷载的双重压力。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16_2

▲剖面图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4)结合

各种形态的拱壳构件既整合了功能分区,又创造了连续奇妙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也构成了活动中心的主要结构受力体系。为了保证拱壳构件受力合理,避免与框架结构结合部位出现因为传力不均导致的应力集中情况,我们在拱壳构件上附加异形肋梁系统与框架结构衔接,既满足了不同受力体系之间的顺畅传力,同时还保持了壳体构件的相对纤薄和轻巧。这些异形肋梁系统母线在模型中也与拱壳构件进行实时联动,避免了因为壳体构件形态的调整导致相关构件不能及时更新的情况。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19_2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22_2

▲顶层公共大厅 ©张广源


1.3 建筑施工——从虚拟到现实

贯穿项目始终的是以模型为主体的工作策略,我们在虚拟世界中逐渐构建出建筑雏形,但从虚拟模型到现实建造仍存在很多未知的问题和挑战。


(1)巧定位

项目的异形构件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如何定位和描述这些构件也成为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深化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构件定位模型,通过生成定位网格、提取网格坐标数据对各种形体进行降维描述。值得一提的是,在与清水建造团队沟通中,我们逐渐发现设计模型中网格定位与建造过程中背楞的提取和模板的划分遵循着相同的生成逻辑,即几何形态的UV划分规律。


例如,游泳馆伞形柱的网格生成较为复杂,其平面投影为上下同心圆,我们可以采用环向等分原则进行环向网格提取,但由于伞形柱上部边界衔接坡屋面,导致上部圆形边界随屋面坡度倾斜,底部圆形边界在水平面上,单纯按等高线生成网格则会因为网格不均匀而不能恰当地描述形体,也会造成定位数据的缺失。最终,我们采用上部圆形边线与底部圆形边线耦合的方式生成高度方向的网格轮廓,有效地指导了后期模板与背楞的深化和加工。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28_2
▲T3 通道构件定位图+公共大厅模板栓孔布置图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2)试样板

在施工之前,我们试制了两次实体样板。第一次混凝土成型后,曲面形态不够顺滑,平整度也不好,主要原因是手工裁切的模板精确度不足。同时,样板试制前缺少详细统筹的深化,蝉缝和栓孔布置也不讲究。


为了纠正这些不足,之后我们搭建了拱形大厅及两侧双曲连接体和游泳馆多孔水滴柱构件的样板施工模型,从中逐步摸索出遵循曲面UV控制线的模板划分和螺栓孔排布的具体操作方法,对单曲面和双曲面的模板划分原则和螺栓孔排布效果也形成了共识,明确了直墙和平缓单曲面采用大模板划分,局部曲率较大或者双曲面部分采用小模板拼缝并与大模板部分渐变衔接,整体板缝水平交圈的基本分缝原则。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36_2
▲水滴柱样板施工流程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3)控末端

设备末端的布置是清水混凝土建筑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我们从设计开始就明确了外墙不开洞的原则,并将所有设备洞口以集中或分散的形式布置在远离外墙的屋顶上。在室内空间中,我们遵循尽量减少结构开洞的原则梳理和规划设备末端系统。


例如,在拱形大厅中,我们采用水炮代替喷淋以减少末端的数量,并利用拱形背面区域安排管线路由,便于设备的日常维修。我们将空调系统整合到大厅中央“海螺”雕塑的空腔内,顶部送风,底部孔洞回风。照明系统也被集成在纤细的不锈钢灯杆上,并将灯杆悬浮在拱壁之外。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46_2

▲建造过程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现在的清水混凝土修补技术非常高超,在效果上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浇坏的位置可以修补,遮盖瑕疵、色差更是不在话下。但哪些位置该修,哪些不修,即便是修,是轻修还是重修,都要反复斟酌,分情况和部位确定有针对性的修补方案,切忌一蹴而就。比如做过保温的内墙是否需要做仿清水,我们认为不必,对于天然清水肌理即便是有经验的工匠也难免处理不自然。假蝉缝和螺栓孔与真清水混在一起,反而画蛇添足,用同色的肌理涂料处理就刚好,空间既不失整体感,近看又稍有不同。还有,室外清水局部的瑕疵可以用腻子掺胶找平修补,而大面积修补后期会产生龟裂脱落,也不宜采用。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49_2
▲鸟瞰 ©李季

02

照明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852_2
▲鸟瞰夜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崔愷院士所说:“荣成少年宫建筑的立意始于童趣。”从照明的角度解读,即营造“发现”的空间。不同于自然光线,人工照明可以在夜晚重塑空间观看的方式及视觉焦点,创造蕴含想象的空间,以无形的感召力引人入胜,激起观众(特别是孩童)的共鸣和对空间的想象力。“童之趣,乃好玩、好动、好看。”这句话也要求照明不能简单地、平铺直叙地表现整体,也不能只是关注各个分离的细节,而需要在空间上做整体构思。力求视觉呈现上好看,同时空间让人感觉轻松好玩。

2.1 入口灯光设计——“隐”与发现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04_2

▲入口广场夜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入口位于建筑面向城市主干路的立面转角处。这里的照明以“水与镜”的主题展开。入口左侧有巨型内凹高反射曲面玻璃幕墙,地面设置镜水池,并用桥连接前广场与室内大厅,一侧的室内光从曲面玻璃幕墙透出来,与周围环境光的镜像混合在一起,形成镜的意象。


入口顶棚处暗藏水纹灯照向圆洞底面,这些人工制造的涟漪与镜水池中的水下灯光相映成趣,让人们看不出哪处是灯光,哪处是反射的水光。水光向广场一侧延伸,穿过连接入口的桥,就变成了散落的“水滴”——由小尺寸柔光地埋灯形成。进到广场,人们循着这些光点就会发现入口所在。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08_2

▲通道拱壁照明 ©宁之境


2.2 氛围营造——隐处即秀处

在项目中,我们尝试用影子来做照明设计。在朝向海一侧的广场,通过控制立面照明,不与星光相争,让人们在都市中仍能感受到寂静夜空的美,同时突出深处的圆拱空间。广场绿地上有几株造型优美的大树被灯光照亮,构成从广场看向建筑的前景,树影轻轻洒在临近的建筑立面,晕染出朦胧的图底,营造了诗意化的氛围。视觉焦点落在层层叠叠的圆拱深处,引导人们进入共享空间。


在屋顶平台,我们尝试以低高度、连续的光线营造一个浪漫雅致的场所。扶手下暗装线型灯,只照向地面,不易看到光源。在漫天星空之下,时间也慢了下来,人们感受到灯光的纯粹和温暖,静静地站在这里看下面喧嚣的城市。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12_2

▲屋顶平台 ©宁之境


2.3 细部设计——“隐”与工程

塑造空间的功能光是隐匿的,它自然地“长”在建筑上,这既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实践。崔总在荣成市少年宫的建筑展中特别提到:“建筑终于砼趣,以工匠精神筑就本土构形,追求永恒。”建筑始于充满童趣的天马行空,完成于以混凝土为素材的空间构筑,内外(表里)如一的朴素质感散发出“砼“趣。诚然,达成“砼之趣”对设计落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贯穿其中的是各专业间默契的配合。照明设计作为全链条的一环,需从建筑概念设计阶段即加入,将头脑中的想象不断可视化。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15_2

▲立面照明 ©宁之境


在这里,功能照明被尽量隐匿,到施工图阶段,光就成了建筑的材料,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具体实施策略和节点要求更高。游泳馆空间光效随时间变化。白天,人们透过窗口观景,感受光线的变化;正午,阳光穿过戏水池正中水滴柱的孔洞洒向水面;夜晚,灯光透过孔洞漫射进来,带来一抹仿若“月光”的轻柔。馆顶分布大小不同的圆盘,其中有的是天窗的开口,有的是灯光装置。它们在外观上并无二致,都由柔光膜做底面。圆盘中央的高光及扩散的光晕为顶棚增添活跃的元素。


图书馆、剧场、科技馆、文化馆和游泳馆五个功能空间地面层联通,因此采用连贯的照明方式,以照亮拱壁的形式为交通空间和共享空间提供环境照明。各交通空间没有布置惯常的照向头顶的下照明,人们徜徉其中,视线不受压抑,感受惬意放松的氛围。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19_2

▲游泳馆发光圆盘 ©宁之境


2.4 屋顶照明——有温度的开放共享空间

从海边看向城市,建筑隐形于一个缓慢升起的巨大绿坡之下,沿喧嚣热闹的城市界面划出世外桃源般的静谧空间。我们希望在屋面营造有温度的开放共享空间。广阔的绿坡上散落着一些圆洞和深坑。圆洞是室内空间的采光窗,白天采光,晚上透光,形成光洞。选几处天窗在室内沿边缘设置投光灯照亮穹盖,强化光自内向外溢出的效果,使之成为绿坡上熠熠生辉的“露珠”。有些圆坑穿透至地面,沿地面展开形成广场。这些由拱壁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是人们乐享的城市客厅。依每个空间的不同特质,确定不同的照明主题和氛围,采用多层次的照明营造温馨、温暖的空间感受。


蜿蜒曲折的小径沿屋面盘亘交错,并在高处汇聚围拢形成观景平台。小径扶手栏杆暗藏灯光,向下照亮栈道,在保证行走安全的同时,将人们的视线拉向远方,空间开合变化,步移景异。路侧的植物和发光“草”形艺术灯具相映成趣,丰富了照明层次,让夜景更有魅力。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22_2

▲屋顶照明-发光“芦苇”艺术灯

©宁之境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26_2

▲广场夜景 © 宁之境


照明设计始于建筑师关于光和空间的奇思妙想,终于工程实践,收官于调光调试。在这个过程中,光从建筑师的想象转译为图稿中的二维图像和信息,最后化有形为无形,融于整体建筑系统。从视觉到体验,在光构筑的建筑空间中,人们感受情感、温度和建筑散发的文化气息。

03

景观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29_2

▲观景平台 © 李季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32_2

▲鸟瞰平面 © 李季


3.1 倾斜的屋顶乐园

荣成市少年宫项目最有趣的室外场地当属屋面。屋面自东南角最高点向北向西顺坡降至场地边界,覆土层结合屋面结构坡度与地面融为一体,实现了大地逐渐翘起的效果。为了最佳的建筑整体感,地面停车场和消防环路尽量紧贴北侧用地边界,屋面坡度与地面自然顺接,使工程意义上的建筑边界消失在大地中。


屋面上设计了流线感极强的架空步道,并从场地边界多处位置将市民引导至屋面,直至东南角最高处的观景平台,在顶端可向东眺望大海。这些流线型的步道又将所有的屋面出入口联系在一起,使各场馆都有方便快速到达屋面的机会。架空平台路径宽窄变化收放自如,避免了行走时死板单调的感受。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35_2

▲建筑屋顶绿意盎然 ©李信君


(1)架空步道工艺

屋面架空步道的实际面积并不小,但由于架空路径的很多位置都对应着下方的大跨空间,结构专业只同意采取增加混凝土墩点位的方式,导致步道的基础间距变小,为了减轻荷载压力,使用大量50mm不锈钢方钢龙骨支撑起整个架空层。


为了让架空步道漂浮感更强,下方两侧的挡土矮墙藏在边界线向内退300mm的位置。从平面上看,步道是几条流畅的弧线,半径很大,所以收边材料仍然可以用标准的竹木地板竖向安装。步道两侧不是平行的,而是有宽窄变化的弧线,为了提高完成度、方便施工,基本每一组都布置在同一平面上。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39_2

▲架空步道钢龙骨 ©冯君


(2) “船头”的实现

屋面最高处观景台下方龙骨过密,视觉效果杂乱,甲方也担心海边空气、雨水腐蚀龙骨,希望用竹木板将其完全覆盖。起初我们是反对的,因为最高处栏板距离下方种植面尺度较大,若全部装满竹木板,观景台翘起的感觉就没有了。在现场沿着建成后的行走路线反复观察,最终决定沿栏板向内倾斜的方向继续延长龙骨,竹木板也沿龙骨向下安装,停在距离地面400mm的位置,实现巨轮在草海中翘起船头的效果。


为了增强端头的船头效果,栏板向外倾斜,并加宽了距地1 100mm的平面,提高了安全性,增强了立体感。内侧夹角处安装LED灯带,将光源隐藏其中,均匀照亮倾斜的栏板。为了提高架空步道最高点场所的完成度,边界轮廓被设计成折线。从宽大的扶手平台到倾斜的栏板,再到地面地板的安装,都遵循着成品材料本身的规格尺寸,大大提高了施工精度和完成效果,突出了近端平台的重要性。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42_2

▲观景台龙骨 ©冯君


架空步道与各场馆的屋面出入口相接,出屋面的标高相对确定,但由于现场施工的误差,与架空步道连接的位置要现场再次确定。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将台阶方向平行于等高线布置,这样在施工中无论如何调整相交的位置,都能和架空步道交接。


(3)保证坡道安全性

在屋面架空步道设计过程中,也考虑过将一组路径设计为无障碍坡道。但这需要8组之字形路径连接向上,路径、平台与种植屋面不能保持高度一致,有时高差过大,并且每转折一次,平台也要占据很大空间,从不同视角观察模型都有些杂乱。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顺畅的弧线组织路径,并为保证行走安全,选择了一款大波浪凹槽的竹木地板。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48_2

▲竹木地板 ©冯君


(4)不同坡度带来不同体验

巨大的屋面自东向西被切出三组末端独立的部分,坡度分别为15.7%、5.6%、16.6%,坡向北侧、西侧和西北侧,并根据不同的坡度设计了行走缓坡、可坐人的大台阶、竹木地板与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现场预制看台。西侧坡度大,适合安排几组大台阶,两侧是正常行走的踏步,中间提供停留望湖的场所;中部坡道向下与圆形广场结合,将货运通道入口隐藏其中。GRC预制的可坐人台地、GRC台阶、竹木地板,三种坡度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组从整体到细节的完美聚会空间。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51_2
▲可坐人台地、台阶、竹木地板的组合

©冯君


(5)绚丽色彩,编织大地

在开阔的屋面,植物种植品种区别于城市街角花园的做法。开阔的尺度感是这个项目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设计选择了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可以粗放管护,无需修剪造型,且成本低、繁殖力强、生态适应性强、抗寒性强、抗旱性优、抗病虫能力强。动态景观优美,让人有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四季不同的视觉效果取代了日日不变的单一画面,像孩子一样充满朝气。

微信图片_20220513131957_2

▲屋面种植 ©张广源


四季绚丽的色彩编织出大地。步道穿过不同颜色、不同状态的观赏草海,在一些空间适宜的位置也设计了大台阶便于游人驻足停留,向西可俯瞰樱花湖,向北可将体育场和远处的城市尽收眼底。路径与地面的连接处也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形式,有的直接和地面相接,有的和次入口结合设计GRC环形座凳形成圆形小舞台,还有路径与下凹绿地结合架成穿过树林的步行桥。

3.2 场地设计

(1)地形设计

建筑两条直边自北自西向东南拉高,构成了东、南两边笔直的界面。在建筑清水混凝土外墙至市政路边的空间中设计了大小不一、高度丰富的绿岛过渡,为从海湾北路望向建筑立面提供了丰富的视线关系,既有含蓄的遮挡又有引入场地后的震撼,尺度变化带给人内外不同的空间感受。建筑外立面接近末端时,景观通过堆坡的方式将其覆盖,同时将地下车库车行入口通道、设备等隐藏在地形之内,减少对路口步行视线的干扰,对项目的整体效果有积极作用。


(2)入口水池和步行桥

为了使绿岛与东侧海边绿地植物统一,种植大量黑松。樱花湖岸种植的樱花蔓延至场地内,与西侧绿地逐渐连成一体。项目在用地东南角结合现状保留的法桐和两侧黑松绿岛,挤出引入感强势的入口广场。为了突出建筑东南角入口空间的重要性,镶嵌椭圆形水池将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并在空间轴线上设计拱形步行桥跨过水面,使进入空间的过程更富戏剧性和仪式感。桥面的现浇混凝土材质与建筑外立面清水混凝土统一,池底的黑色石材能够更好地反射立面的细节。傍晚日落时分,地面闪烁着的点式地埋灯由密至疏向路口渐变,再次以照明的方式强调入口的吸入感。

微信图片_20220513132000_2

▲施工中的步行桥 ©冯君


为了使东南入口的步行桥看上去更轻巧,将其断面设计成中部厚、两端薄的形式,中部起到梁的作用。桥的平面也是两端宽中间窄的弧形,站在桥头看向另一端时进深感更强。然而这个方案在与结构专业的第一次对接时被否定了,他们要求起拱要大,但经过后面一次次的讨论与尝试,最终在池底做了一个拉结的地梁,实现了微微起拱的形式。在结构专业的大力支持下,这个轻巧的混凝土桥得以实现。看到桥的下层模板精细准确的安装,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拆模了。

微信图片_20220513132006_2

▲入口水池和步行桥 ©张广源


(3)广场

在广场设计之初,我们希望地面与建筑材料接近,将其设计为整体性强的不同粒径的露骨料混凝土地面做法,不出现明显的方向感,同时便于现场分区分段施工。传统的混凝土地面分仓方式容易破坏整体效果,因此设计了六边形的不锈钢板分仓结构。

微信图片_20220513132009_2

▲广场施工 ©冯君


但最终因本地施工效果始终未能达到设计要求,改为现浇混凝土水磨效果,仅做粗磨,保留骨料的细节和混凝土的朴实质感。主广场自北向南原本设计了几组同心圆式夜光骨料铺地,在夜晚可以通过大大小小的发光地面将人引入,但这一做法最终也被取消,变为不同面层肌理的花岗岩小料石,虽不及夜光骨料有趣,但也能达到基本的设计效果。

微信图片_20220513132015_2

▲清水混凝土样板 ©冯君


微信图片_20220513132018_2
▲屋顶景观 ©张广源

04

结语

目前,荣成市少年宫已经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设计中的景象都一一得以实现。施工单位的各项收尾和整改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求尽善尽美。屋面草木经过两年的气候适应和业主的悉心维护,已经长势良好,甚至呈现出无法控制的粗放之势。屋面上原来突兀的风井和设备早已经淹没在大穗狼尾草丛中,去年还不见踪影的粉黛草也都争相钻出绿坡,为屋面披上了紫红的霞衣。屋面公园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市民、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登高观赏,取景留念。

项目信息

业主:荣成市青少年科教中心、荣成市少年宫

建设地点:山东省荣成市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崔愷、康凯

设计团队:崔愷、康凯、胡水菁、张一楠、吴扬、盛启寰(建筑);任庆英、刘文珽、杨松霖(结构);杨东辉、林建德(给排水);刘燕军、韩亚征(暖通);陈双燕、甄璐(电气);陈玲玲、王青、殷博(智能化);冯君(景观);顾大海(室内);郝雯雯(总图)

照明设计: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山东荣成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60,452㎡

总建筑面积:48,505㎡

设计时间:2016.06—2017.10

建成时间:2021.10

摄影 : 张广源、李季

文章节选自

《从童趣到“砼”趣——荣成市少年宫设计与建造历程侧记》作者:康凯、张一楠;

《“显”与“隐”——荣成市少年宫照明实践》作者:王东宁;

《现场的技艺——荣成市少年宫景观设计与施工》作者:冯君

完整文章参见《建筑技艺》2022年1月刊

作者简介

康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第二设计室副主任。

张一楠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第二设计室建筑师。

王东宁

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冯君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景观总监。